亲爱的读者朋友们,又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汉字学习笔记啦!今天的笔记写的是“斟”字。
读音“斟”字的读音为zhēn,与常见字“真”字同音,《正韵》里对斟字的注音为“职深切,音针”。
造字本义“斟”字的篆文字形由“甚”和“斗”构成。“甚”在甲骨文中表示过度的、过分的,用作声旁同时也表意,表示动作的过量或过度。“斗”在甲骨文中表示盛器,如酒斗,用于盛装液体,尤其是酒。
“斟”字的造字本义是动词,用酒斗等较大的盛酒器皿直接倒酒,以致酒杯中的酒满溢。
古籍中常将“斟”与“酌”并用,形成了“斟酌”一词。“斟”表示用酒斗等较大的盛酒器皿直接倒酒,动作粗重,往往倾倒过量,导致酒杯满溢;“酌”则表示用酒勺添酒,动作轻细优雅,添加酒量精确恰当。“斟酌”一词后来偏指“酌”,比喻仔细掂量权衡,精确落实。
在古文中,“斟”字被用来描述倒酒的动作,如《吕氏春秋》中的“藜羹不斟,七日不尝粒”,以及《淮南子·鏐称》中的“羊羹不斟,而宋国危”。
如今“斟”字仍然保留着倒酒的本义,同时也被用来比喻仔细考虑和权衡事物,如“斟酌损益”、“斟酌再三”。“斟”字也出现在一些成语和诗词中,如李白的《悲歌行》中的“主人有酒且莫斟,听我一曲悲来吟”。
说文解字《说文解字》中对“斟”字的解释为:“勺也。从斗甚声。职深切。”
段玉裁在《说文解字注》中指出“斟”字的本义是勺子,即用来舀取液体的工具。勺子在古代不仅用于舀水,也用于舀酒或其他液体。
段玉裁还提到,“斟”字的意义后来有所扩展,不仅指舀取的动作,也引申为增加或减少液体的量,即根据需要来调整。
他还指出“斟”字在古文中有时也用来指代汤汁或羹汁,以及作为古国名和姓氏。
康熙字典《康熙字典》也表明“斟”作为“勺”的意思,说最开始它指的是用勺子舀取东西。后来演变成了我们熟悉的“倒酒”或“倒茶”的动作,比如斟酒、斟茶,就是往杯子里倒饮料的意思。
《康熙字典》还提到了“斟”的引申义,比如“斟酌”,不光是倒东西那么简单了,而是指考虑、权衡的意思,像咱们平时说的“斟酌损益”,就是要仔细考虑、反复商讨,看看哪些该增减、哪些该变革。
《康熙字典》还记载了“斟”在古代可以指代汤汁、羹汁,这说明它跟食物也有关系。还提到“斟”能作姓氏,汉代就有位名叫斟尚的人。